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要闻 > 文章正文
阅读排行榜
重要信息

我省高校不断强化本科教育取得成效

当前浏览量: 时间: 2019-01-04 来源: 教育导报

2018年12月2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由谢和平院士主持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选一次,代表了当前我国教育工作的最高水平,是彰显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效的核心指标,含金量很高。

四川大学获教学成果奖是我省高校强化本科教育的一个缩影。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基础,学校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中心任务是教育教学。近年来,我省各高校坚持以学为中心,从课堂、课程、师资等不同角度吹响了本科教育改革的“冲锋号”,不断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取得了积极成效。

●四川大学 

探索“探究式—小班化”课堂

七八个学生围桌而坐,老师则走下讲台不时与同学互动交流,原本单向传输知识的课堂变得热闹,师生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是四川大学“探究式—小班化”课堂的一个场景。课堂是教学主阵地,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课堂改革是重要抓手。

所谓“探究式+小班化”课堂,就是把学生编成25个人左右的小班,开展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激发想象力、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据川大教务处负责人介绍,为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自2010年起,新生进校就按25人编班,大学英语率先按照小班组织教学。以“大学英语(创意阅读)”为例,在控制班级规模的基础上,改变以教师讲授+简单提问回答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及课外学习与实践加以统筹设计。依照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讨论、案例、问题、游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四川大学“探究式—小班化”课程9024门次,占到课程总量的70 .5%。

学业考核是学生学习方式的牵引,针对应试教育造成大学生普遍以获取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学习目的的现状,四川大学还通过“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从两个方面着力改变:一是督促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不能“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应付期末考试;二是改变单一标准化考试所导致的死记硬背式学习,让学生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获得高阶认知能力。按照要求,学生的期末成绩占比不能超过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平时考核不少于6次,因此,“平时不努力,期末突击复习”在川大已成“过眼云烟”;考核形式多样化,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实践活动、文献查阅和研读等均可作为评价内容,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记忆式”学习向“想象式”学习转变,激发他们去异想天开、创新创造,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今,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宿舍、走廊、花园……处处都是学生交流互动、学习探讨的身影,“小班化”课堂改革已经从一项制度设计,走进广大师生心中,成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西南石油大学 

评价体系改革的杠杆撬动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破解“教师围着科研和论文打转”的痼疾,2015年,西南石油大学出台《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与奖励办法》,学校教师纷纷为这5504字的25条明文规定点赞,评价其为“撬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杠杆”。根据规定,教师申报“教学为主”型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学综合测评须为“优秀”,且至少获“课堂教学质量奖”一次;获奖教师在申报教改项目、“教学名师”称号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和荣誉性待遇。

学校还打出“组合拳”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立教师教学评估体系,对青年教师实施“过五关”计划,引导青年教师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结合教师各阶段发展目标与需求,建立分阶段教师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

在职称评定上,注重全面考查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创新高级职称晋升教学先评、校院两级全方位立体式评价机制和“一票否决”制度,打破了职称评定唯论文论、唯课题论的传统,引领高级职称晋升导向。此外,学校还不断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对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提出具体要求;建立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推进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和实践教学评估制度……一系列制度机制的催化,带来教学与科研的平分秋色。

●成都工业学院

“专班”“专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不脱节,课程实施更注重运用实践,是成都工业学院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的重要目标。2015年以来,学校以专业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应用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推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传统基础课程通过慕课等形式开展,实践课占课时总量比例提高到38%以上。”据了解,学校投入专项经费进行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联手企业打造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在线学习平台,形成了新的融合式学习形态;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大大增加第二课堂学分、实践课时、创新创业课时、考取专业技能合格证书的比例。

在成都工业学院,每个月都有一个“专业实践周”,实验室、操作间24小时开放,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印证所学知识,甚至可以参与教师“专项”课题;学生进入大四,学院便成立“专业实践班”,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实习。与传统‘顶岗实习’不同,‘专班’实习早在学生入校之初便已经写进他们的培养计划之中,学生将按照工程师培养标准,进行全岗位轮训,每个环节都有考核标准和学分要求,上一个岗位考核不合格,下一个岗位就不接收。

从“专周”到“专班”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学生实践课程体系,学生通过“简单”到“复杂”、“局部”到“整体”、“校内”到“校外”的系列专业实践,极大提升了知识的应用能力。过去学生东拼西凑毕业论文,如今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设计来源于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有的学生还把“专班”实践中发现的企业生产难题变成了自己的研究课题。

 

(鲁 磊)